top of page

GO  PLAY! 城市野趣

- Re-imagine Urban Playscape-

-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遊戲地景設計-

作者:李珍蒂

因遊戲模式而產生的風景,形成一幅幅動人的城市地景。

遊戲地景是什麼?如何遊戲?這是在設計遊戲場時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問題。如何增進現代孩童與環境的互動,促使孩童能在環境中遊戲、挑戰及嘗試,兒童遊戲場便是幫助兒童的認知與行為發展的第一步。

遊戲,是孩童的本能。都市化,使孩童在城市中遊戲的機會減少,我們可以透過設計給予孩童遊戲的空間,同時改善大自然缺失症的現象。

01.jpg

台灣的遊戲場現況

    台灣當代的都市遊戲場設計,面對法規限制、多族群使用等等多樣的議題,是當前的挑戰。當城市成長速度越快,導致孩童在城市中遊戲的機會減少,如今多數孩童都面臨著大自然經驗缺失症的情況,加上台灣早期對兒童遊戲場未有足夠的重視,除了綠地空間不足外,「遊戲場」的空間手法退化成為設置罐頭遊具為主的物件思維,導致兒童遊戲場面積小、遊具單調,限制兒童認知及身心功能發展,也造成兒童對於觀察力與想像力的侷限。

02.jpg

選擇大安森林公園作為基地,基地擁有發展出3000平方公尺的潛力,是台灣都會區難能可得的大型遊戲場公園的面積尺度。而選擇東北角的原因,在經過實際調查後發現公園現況的活動機能大多在此,同時也希望能以保留現況植栽為前提下去做設計,因而選擇此區,將自然體驗及遊戲場的概念結合,建構孩童與環境互動的機會。

02.jpg

設計理念

大安森林公園的歷史演變從早期的稻田,經過公園規劃、眷村的開發與遷移,最後回歸都市公園的定位。以東北角早期的竹圍聚落做發想,創造其獨特的場所精神,用竹子的型態變化作為設計語彙,並選用自然素材及竹子元素,搭配植栽與地形變化,使遊戲場與環境連結,從遊戲中學習,創造更多樣的遊戲方式,改善大自然缺失症的同時,也能成為城市綠帶中一個富有地方色彩且多變的環境遊戲場。

04.jpg
05.jpg

竹子語彙概念演變

竹子,表面看似一根根直挺的生長著,土壤以下的部分卻是彼此相連,因而以此做為樹屋的概念,其切面變化也是作為遊戲或形態語彙的重要元素,搭配五感花園的設計,讓孩童在遊戲的同時能與自然近距離的互動,藉由環境帶領孩童遊戲。

06.jpg
10.jpg

分區設計1—Senior play

以竹子做發想,將其根部彼此相連的形式,作為樹屋的概念,設計不同高度的竹筒樹屋,彼此以攀爬及天橋的方式連結,讓孩子們在樹屋中探險,形成有趣的地景樹屋區,而一旁的竹樂平台,利用竹子不同的形式讓孩子創作出屬於他們的大自然音樂。

12.jpg

竹樂平台剖面圖

13.JPG

竹筒樹屋內部剖面圖

14.jpg

竹筒樹屋內部透視圖

分區設計2—Junior play

 

設計尺度較小且多樣的遊戲,提供更多使用者玩樂的機會,一旁的環繞步道,結合五感花園及學步車的設計,讓孩童在遊戲場之外的空間,能夠與自然互動,如:自然元素的鋪面、大安鳥類剪影設計的遮蔭棚、模擬道路的鋪面變化,以呼應環境遊戲場之概念。

15.JPG

竹苗意象遊戲島剖面圖

分區設計3—Water And Sandpit Play

 

保留基地原有的磨石子溜滑梯,而抬高式沙桌、戲水平台,也沿用磨石子的元素,藉以延續基地的遊戲記憶。

16.JPG

戲水沙坑剖面圖

分區設計4—Skate Plaza

 

原有的溜冰場,相比遊戲場使用率較低,將溜冰場結合簡單的滑板場元素,提供給更多元的使用者。

17.JPG
bottom of page